南胜镇:用地+养地 梨仔坑水库解锁土地“增值密码”
作者:通讯员:詹馥瑜 来源:平和网 编辑:王蓉 日期:2025-08-04
七月的闽南乡野暑气渐浓,南胜镇梨仔坑水库沿岸的田垄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随着最后一片果树清表地翻整完毕,退果还耕地块正式进入插秧阶段,嫩绿的秧苗在粼粼水光中舒展腰肢,为这片曾长期种植果树的土地换上了清新的“绿装”,翠浪翻涌,近野成绸,夏天最浓烈的生机都蕴藏在这片绿海里。田垄间,十余名村民挽着裤脚,赤着脚在水田里插秧,弓身起落间,嫩绿秧苗便立在了泥水中。“你看这泥土多松活!”正在插秧的村民叶大叔抹了把汗笑道,“现在种水稻既能保水又养地,年底还能多收几千斤粮食。”田埂边新修的生态沟渠里,几尾小鱼倏然游过,这片土地的蜕变,藏着村民们对生态的新期待。随着前茬蔬菜的顺利采收,连片稻田已完成插秧,翠绿的稻苗在微风中舒展,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农耕画卷。往前走走,能遍看到迎来盛果期的毛豆田,矮壮的豆株挨挨挤挤,巴掌大的叶片下挂满饱满的豆荚,青绿色的荚壳鼓胀如月牙,轻轻一捏便能感受到内里圆润的豆粒。风吹过田垄,豆叶沙沙作响,沉甸甸的豆荚在枝蔓间轻轻摇晃,像一串串翡翠铃铛在阳光下闪耀,与不远处的稻苗绿浪交相辉映,织就出层次分明的田园锦缎。
据悉,当前梨仔坑水库沿岸正在推行豆—稻—菜轮作模式,这一举措既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,又通过科学轮作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。据南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豆科作物可以固氮养地,水稻能够净化水体,蔬菜又能提升土地产出,三者循环往复,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,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田间生态,更构建起“用地与养地结合”的绿色种植体系,生态效益逐步显现。